快乐的背面是现实 编辑于

目录 博客

斯宾诺莎有个理论:“万物能力或有大小,但都在努力保持自身的存在。”这种努力作为生命的普遍规律,在两个世纪后的生物科学研究中得到了验证。
以前读他的书时还没发现这么有趣而现实的论点,只知道他开口闭口就是“上帝”。但是如今透过别的哲学家讨论他的生平事迹时这才发现了不一样的东西。比方说,斯宾诺莎讲快乐定义为“一个由小历大获得圆满的过程”,言下之意他觉得每当我们成长、进步、胜出、在本性基础上有所突破,我们就会感到快乐。
你不快乐,就去读哲学,这些老家伙会给你讲一堆生命的意义,然后你会觉得人生不过如此,然后也就看开了。
你感觉快乐,也去读哲学,他们豁然开朗的思想能让你瞬间如高山流水滋润身心,你能从人活着为了什么当中感觉到另类的期许,你会明白快乐其实很简单。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中国儒家文化的思想,其实摒弃糟糠,结合实际生存条件的事实,你想做到完全不因外物之优和个人之得而喜,也不因外物之劣和个人之失而悲那简直就是痴人说梦。有情绪被干扰是正常的,会觉得不高兴也是人之常情,生存之下无处不在与人相处,交流,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你不想搭理别人,别人还会来招惹你。
范仲淹被贬三次难道真的无动于衷内心没骂过娘?孔夫子当年被多国所拒的时候你以为他心里不是五味杂陈?到底有没有抱怨愤慨?隔了数千年我们不得而知,经典可以作为参考和学习,喜欢也可以拿来引经据典,但有时候也别太把他们当成一回事。
毕竟许多说起来宛如圣灵的句子,付诸行动却是相见不如怀念。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